通过这种方法,袁顾明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测量恒常性。让袁顾明假设一下,位于房间阴暗角落中的淡灰色纸张相当于300度的白色和60度的黑色,袁顾明把它的值称为r;在前面看上去与之相等(在没有减光屏的情况下)的色轮包含着200度白色和160度黑色,袁顾明把它的值称为a;而“减光后等于”那张纸的色轮为20度白色和340度黑色,袁顾明把它的值称为p。
现在,袁顾明可以说,r代表了作为远刺激的那张纸的特征,p代表了作为近刺激的特征,a代表了正常条件下(没有减光屏)色轮的结果。为了简便起见,袁顾明略去黑色部分,便可计算两个商数,即卡兹的H商和Q商。在第一个商数中,袁顾明用r值除以a值,在第二个商数中,袁顾明用p值除以a值。于是,在袁顾明的例子中,H=200/300=0.67,Q=200/20=10。布伦斯维克指出,这些值有些缺点。如果恒常性完整的话,H=1,但是“没有恒常性”就等于没有任何固定的H值;在袁顾明的例子中,它将是20/300,可是在其他一些例子中,则是不同的值。恰恰相反,“没有恒常性’都有一个固定的Q=1,但是,完全恒常性的这个Q值依靠占优势的条件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布伦斯维克引入了他的C值,C=100×(a-p)÷(r-p)(见边码p.226)。在袁顾明的例子中,C=100×(200-20)÷(300-20)=100×180÷280=64。如果a=r,完全的恒常性,C=100;如果a=p,没有任何恒常性,C=O。尽管C值是有用的,但它却容易遭到异议,这是袁顾明前面(见边码p.227)曾经提及过的。
袁顾明的例子是许多实际实验的典型,一方面,它揭示了明度恒常性之间的另一种相似性,另一方面,则揭示了大小和形状恒常性。通常,恒常性是不完美的,用以比较的色轮的表面白色存在于标准色轮的反照率(albedo)和射入袁顾明双眼的光线数量之间的某处。让袁顾明回到术语上来,袁顾明在后来文章中曾对此作过介绍,袁顾明把由一个表面反射的光称为i,照到表面上的光称为I,表面的反照率为L;那么,i=LI(见边码p.112)。如果当L1=L2时,处于不同的客观照明下的两个面将表现出完美的恒常性,如果当i1=i2时,它们便显示不出任何恒常性,因此,L1L2=I2/I1(因为i=L1I1=L2I2)。在普通的情形里,两种反照率的关系不是这两者中的任何一者,而是位于它们之间的某处;用索利斯的术语来说,回归再度是不完全的。